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党校报 > 2022年 第6期 > 第5版 学员天地
关于推动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2日 部门/单位: 文: 图: 签发人:
文章作者:◇ 洛绒拉珍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口等各类要素不断向市域聚集,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既面临着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经济利益多元化和体制转轨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提高市域社会治理水平,建立与县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和运行模式,是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一、精准发力破瓶颈,推动社会治理科学化

近年来,伴随国家脱贫攻坚、东西部协作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大量的人口(含外来人员)因易地搬迁、水电移民、自主搬迁等原因,源源不断地涌入县城。定居、集居、杂居、散居,“怎么管住、管好?”“属地漏管、脱管,如何治理?”“迁入地不愿管、不想管、不会管!”“易地搬迁、水电移民,怎么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等问题日益突显,管理矛盾持续升级。“壹引其纲,万目皆张”。要有效破除社会治理瓶颈,推进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着力攻克事关长远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难题”。一是破解难点。试点建立“联合党支部”,形成“集中领导、分片负责、统一指挥”的工作体系,实现搬迁群众“管得住”。探索建立“联合治理委员会”,对搬迁群众进行统一管理服务。持续深化“六无平安村”创建,以群团服务站、扶贫超市为载体,探索积分兑换物资,激励群众遵纪守法、创先争优,确保迁入人口“管得好”,有效实现群众从“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二是治理痛点。创新基层体制机制,规范“属地管理”,优化再造基层治理体系,通过乡与乡协作,明确权责清单;创新工作模式,规范外来人口管理,建立外来人口管理服务联席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问题,保证“零漏管”。探索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落实“支部联建、干部联谊、治安联防、矛盾联调、群众联管”五大措施,做到定期会商、信息互通、共管共治,有力稳控重大边界矛盾隐患,有效实现搬迁群众“零漏管、零脱管”。三是疏通堵点。探索建立“双向合作”机制,主动对接周边县,在城市管理、网格管理等方面,采取属地管理为主;在政权建设、村级事务等方面,采取行政管理为主,变不愿管为主动管。要创新开设移民选区,定向分配人大代表名额,让“外乡人”树立“大家庭”意识,变不想管为自愿管。要实行搬迁群众网格化管理,同步覆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初步实现教育、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科学破壁不会管的问题,有效实现搬迁群众“主动管、自愿管、科学管”。四是解决焦点。要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创业、参工参建等方式,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大力实施光伏发电、旅游新村等项目,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引导“农民”变“市民”,有效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着力解决无人管、不愿管、不想管、不会管的问题。

二、重点治理抓攻坚,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

寺庙管理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重点之一,“怎么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何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是寺庙管理工作中必须面临的课题。在工作中,我们必须全面落实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务实举措,常抓常治,力求长效。一是在“导”字上做文章。要进一步建立“定期+不定期”常态研究、“及时+灵活”动态推动两项机制,配齐配强统战宗教、寺管会(所)工作力量,强化经费保障,关心关爱广大僧尼,把牢工作主动权。二是在“治”字上下功夫。要继续秉承“宗教工作无小事”理念,坚持“先难后易”,推进寺庙治理,着力推进寺庙分类管理达标升级。三是在“引”字上出实招。要始终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用“五史五观”引领同心,持续铸牢僧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创新爱国守法先进寺庙评选活动,积极引导寺庙与党委政府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四是在“服”字上求突破。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探索开发“统一战线工作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寺庙基础信息实时更新、佛事活动定时提醒、寺庙收支按时公开、服务保障全时跟进、困难诉求及时解决、关联信息随时比对、系统数据适时分析,切实为寺庙规范化管理提供服务。

三、全科网格强管理,推动社会治理社会化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县域人口数量不断攀升,城市管理对象日趋复杂,基层“看得见、管不了”、部门“管得了、看不见”,个别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人难找、事难办”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如何实现从文间慢行到指间快流?如何让网格员认得了人、进得了门、说得起话、办得了事?如何保障网格员留得住、有干头、有奔头?”已然成为了城市治理面临的新挑战。要有效破壁,就必须充分发挥网格员的作用,探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一是聚合“推力”。要全覆盖推动成立“网格”党支部,坚持“一格一员”“全域并集”建设全科网格员队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员并肩”解决群众大小事,建立网格、村(社区)、乡(镇)、县四级联动处置机制,做到“小事自主消化、大事逐级上报、急事要事第一时间报告”,有效提升群众的满意指数、幸福指数。二是提升“效力”。要“全网并联”着力建设大数据中心,及时采集录入房屋、人口等数据。要充分利用情指中心、工作群等,切实缩短网格事项处置时间,延长服务时长,提高处置效率,切实做到群众问题从文间慢行到指间快流,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三是激发“底力”。试点推行村干部“一挑三”,让熟悉基层情况、与群众关系密切、在基层有威信、能及时反映群众诉求的“百晓生”来担任网格员,让群众问题不仅能马上办理,而且能马上办好,真正实现网格员“认得了人、进得了门、说得起话、办得了事”。四是增强“磁力”。要进一步强化激励保障,建立健全《全科网格员管理办法》《“双优”村干部评选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村干部兼网格员,纳入“双优”激励范围,给年富力强的村干部们带来希望,更让网格员们有干头、有想头、有奔头。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25期中青班学员,现任巴塘县委副书记、县长)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